网络发言需谨慎:别让"胖猫事件"的悲剧在指尖重演

发布时间:2025-09-17

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,在我们的宿舍群、班级群、校园表白墙等地方,时常会出现一些针对某个同学、某件事的讨论和评价。很多时候,我们仅仅依据一张截图、一段模糊的描述,甚至是一面之词,就轻易地下了结论,迫不及待地站队、发声、表达“正义感”。

比如,之前有同学在表白墙投稿,指责另一位同学在图书馆占座却不学习,影响他人,可事实却是,被指责的同学是因为突然身体不适,临时离开去了医务室,只是没来得及收拾东西。但在大家不了解真相就纷纷留言指责后,这位同学不仅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,还在一段时间内被同学们误解,对其学习和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困扰。

就像引起广泛关注的“胖猫”事件,剧情几度反转。最初,无数人基于碎片化的信息,满怀义愤地指责一方,网络上的声浪几乎要将人淹没。但随着更多事实的披露,很多人发现最初的判断可能过于草率,甚至完全错误。然而,那些在真相未明时就倾泻而出的网络暴力,造成的伤害却是真实而深刻的,并且无法完全挽回。

我们轻敲键盘发出的几个字、一句话,可能只是我们一次不经意的情绪宣泄,但对于屏幕那端的当事人来说,却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这样的场景,是否让你感到似曾相识?当社交平台成为大学生的第二生活圈,当匿名发言裹挟着群体狂欢,我们是否正在亲手建造一座伤害他人的数字刑场

为什么我们容易陷入“不了解就发言”的陷阱?

信息碎片化: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被裁剪、被筛选后的信息,缺乏全局和背景。

群体效应:在群体中,个人容易迷失判断,倾向于附和大多数人的观点,以获得认同感。

情绪先行:容易被故事中的情绪点(如感情背叛、弱者身份等)瞬间点燃,取代了理性思考。

责任感的模糊:网络匿名的环境,让我们觉得发言无需承担现实中的后果,降低了心理门槛。

旁观者守护者:我们该如何行动?

当你在表白墙看到争议性内容时,可以:私信发布者提醒补充证据、在评论区呼吁理性讨论、向辅导员或校方反映可疑信息,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,实则是构筑健康网络生态的基石,就像那位在胖猫事件中坚持发澄清帖的女生,她的努力最终让真相浮出水面,挽救了另一个女孩的人生。

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,更不应成为情绪的垃圾场。当我们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时,更要守护作为人的温度。下次准备转发未经证实的消息前,请记住:你此刻的沉默,可能正在拯救某个在黑暗中哭泣的灵魂;你理性的发声,终将汇聚成照亮网络的星光。

 作者:宁波职业技术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郑洋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