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案例背景
某日深夜,我院大二女学生小王(化名)通过微信向辅导员发出紧急求助信息,称自己遭到多名同学的网络威胁与谩骂,情绪接近崩溃。经初步了解,事件起因是小王在宿舍楼公共洗衣机内清洗了多双新购买、未穿过的袜子,被同楼栋某同学误认为是积攒多日的臭袜子,该同学就在宿舍楼微信群中指责小王“恶心”“没素质”,并使用了侮辱性言辞,随后,多名不明真相的“吃瓜”同学跟风吐槽、嘲讽甚至人身攻击,引发了一场针对小王的网络暴力,信息迅速刷屏,对小王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声誉伤害。
二、案例分析
本案例是由女生宿舍公共洗衣机使用规范认知偏差引发,通过微信群放大,最终导致学生心理危机的宿舍人际关系突发事件,冲突双方对“女生宿舍公共洗衣机洗袜子”存在认知差异,默认洗衣机洗袜子是不文明行为,存在认知差异与沟通缺失,在宿舍群里“吃瓜”同学的凑热闹和跟风批评,放大了对小王的批判效应,使其承受了远超出事件本身的舆论压力,构成了网络环境下的“软暴力”,事件也反映出宿舍对公共资源使用规定的宣传和细化可能不足,缺乏共同认可的文明公约来引导和约束学生行为。
三、解决措施
(一) 迅速响应,稳定情绪,初步核实
1.立即联系当事人。在收到小王求助后,第一时间通过电话联系小王,进行情绪安抚,表示高度重视并会立即处理,如有紧急情况可随时联系。
2.详细了解情况。耐心倾听小王陈述事情经过,重点了解所洗衣物是否为“未穿着的新袜子”这一关键细节,建议小王对微信群中的侮辱性聊天记录进行完整截屏保存,作为后续处理依据。
3.发挥学生干部作用。立即联系小王所在宿舍的寝室长,告知基本情况,要求她们先行陪伴和安抚小王,密切关注其情绪状态,确保其人身安全,并随时向辅导员汇报情况。
(二) 控制事态,阻断传播,防止舆情升级
1.联系对方辅导员与宿管。立即与该生辅导员取得联系,通报情况,协商处理办法。同时,联系宿舍管理员,说明该微信群存在大量不友善言论,可能引发更大冲突,请求协助关注楼内动态。
2.果断处置问题。与对方辅导员达成共识,由对方辅导员联系主要发起批评及言辞激烈的学生,立即停止攻击行为并删除不当言论。同时,协调宿舍管理员,迅速在群内发布公告,强调文明交流、拒绝网络暴力,为避免持续发酵,将该宿舍群设置为禁言,防止事态扩大为更广泛的舆情事件。
(三)沟通协调,达成处理共识,教育引导
1.跨院系协同处理。与对方学院辅导员老师保持密切沟通,双方就事件性质、学生错误程度以及处理方案达成一致意见。
2.对主要发起者批评教育。对方辅导员对率先发言并使用不当言辞的学生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,指出其表达意见的方式不当,超越了合理批评的界限,构成了网络欺凌,要求其认识到错误及其严重后果。
3.商议道歉方式。双方协商后,由主要发起学生在宿舍楼微信群向小王进行公开道歉,澄清事实,说明小王洗的是新袜子,以消除不良影响,同时,对其是否给予进一步纪律处分视其认错态度和后续表现而定。
4.群规教育与重建。借此机会,联合宿管和各级学生干部,加强网络文明和宿舍公德教育,在新群中明确群规,倡导友善、理性、负责任的沟通氛围。
(四)持续关注,用心帮扶,促进成长
1.持续心理支持。辅导员定期与小王谈心,持续关注其情绪变化和心理状态,评估其是否仍需专业心理辅导支持,帮助其走出事件阴影,重建自信。
2.跟踪宿舍关系。通过寝室长、学生党员等,密切关注小王回归宿舍生活后的情况,确保其与室友及其他楼栋同学的关系未因该事件受到长期负面影响,营造和睦的宿舍环境。
3.引导积极面对。鼓励小王积极参加集体活动,将此次经历作为一次应对挫折的锻炼,增强其心理韧性和人际交往能力。
四、案例反思与启示
(一)响应速度是关键。辅导员在面对学生紧急求助,尤其是涉及网络舆情和人身攻击时,必须第一时间响应,快速介入,稳定学生情绪,防止事态恶化。
(二)多方协同是保障。涉及跨院系学生矛盾时,辅导员间的有效沟通与紧密协作至关重要,同时要善于发挥宿管、学生骨干(党员、寝室长、班干部等)的作用,形成工作合力。
(三)舆情管控需果断。对于可能发酵的网络群体性事件,要敢于果断采取暂时解散群聊、禁言等措施,控制信息传播,为妥善处理创造冷静期。
(四)教育与惩戒相结合。对犯错学生不仅要批评惩戒,更要重在教育引导,帮助其认识错误、学会正确沟通方式。同时对受害学生的关怀帮扶必须持续、到位。
(五)长效机制待建立。以此案例为契机,应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、公德教育和宿舍文明建设,完善宿舍楼群管理等制度,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。
作者:宁波职业技术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郑洋洋